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

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 教材名称: 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
ISBN号: 978-7-89436-923-9 作者: 温涛
字数: 391千字 规格: 16开
印制时间: 2022-01-01 出版日期: 2022-01-01
定价: 46.8 元 样章下载: 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样章.pdf
购买地址:

伴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社会各领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渴求,为培养“敢闯会创”的大学生,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于创业型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开发建设了创新创业系列普适性专门课程群。
“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课程是学校四门创新创业普适性必修课程的最后一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实现基于“创意产生—创新训练—创新创业实践”基础上的“专业化、系统化创业准备”,使学生掌握基本商业知识,系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该课程结课时,实现学生人手一份成熟的商业计划书,完成学生从创业基础准备到创业的专业化系统化思考。课程于2016年开发建设,2021年入选校级本科一流课程。《从非商业计划到商业计划》教材体现了该课程建设和改革升级的最新成果。
该教材包括非商业计划和商业计划两大篇章。教材从个人计划、活动计划等一般性计划开始,逐渐过渡到商业计划的相关内容,重点介绍各类计划所包含的内容、撰写方法和对应案例。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学习者能够增强对计划制定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理解各种类型计划之间的关系,掌握一般性计划和商业计划的撰写方法,提升计划制定能力和素养。尤其通过商业计划篇章的学习,助力学生将产生的创业想法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商业计划,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学生未来创业或在组织中进行业务扩展做好知识、心理和一般商业能力的储备。
本教材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专科生,以及期望提升各类计划制定能力,尤其是期望提升商业计划制定能力的人士阅读和使用。通过商业计划基本知识的学习,注重补足学生商业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划习惯和创业思维习惯;教材以案例为导引,为学习者提供了制定有效计划的各种分析工具、相关策略、撰写模板和相关案例,提升学生商业计划分析和评价能力;教材以项目实践贯穿始终,强调教学过程的讨论性、实践性和互动性,学生结合具体计划工具和策略,按照商业流程,完成实践环节训练和实践,在“做中学”中巩固和运用所学商业基本知识,优化商业计划,提升商业计划制定能力;教材同时配套了电子课件、测评工具等资源,有利于混合式教学等模式的组织实施。
本教材由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师进行设计和编写。温涛校长对教材进行了总体设计和规划;田惠怡老师对教材各章节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董文良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统稿,并负责教材简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撰写修订;王心磊老师负责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的撰写修订;鲁晓雪博士负责第七章、第八章的撰写修订;姜玮瑶老师负责第十二章的撰写修订;栾晓燕老师负责第十三章的撰写修订;王苑和老师参与了教材文字修订等。
教材具体章节内容组织见表1。
表1教材章节构成章节标题内容第1章计划概览计划内容、类型、编制程序、管理方法等第2章个人计划常见个人计划内容、目标管理、时间管理等第3章活动计划活动计划内容、相关模板等第4章商业计划概述商业计划核心内容、编写格式等第5章商业机会商业机会与需求的关系、需求的产生、辨识等第6章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的概念、商业模式画布第7章行业、市场与竞争分析行业、市场、市场竞争的概念和工具等第8章营销计划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等第9章企业组织架构企业组织架构概念和演变、团队组建、团队激励等第10章创业企业融资融资的重要性、融资的来源和途径等第11章创业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现金控制和融资控制、财务报表与预测等第12章创业企业运营及风险防控创业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防范等第13章新企业创办注册成立新企业、创业企业的管理等本教材的内容借鉴了部分教材、专著、文章以及相关网络资源的成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务部、出版社等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同仁批评指正。
 
上篇:非商业计划
第1章计划概览3
1.1计划的内涵4
1.1.1计划的含义4
1.1.2计划的性质5
1.1.3计划的作用6
1.1.4计划的内容6
1.2计划的类型7
1.2.1基于时间的计划分类8
1.2.2根据影响力情况的计划分类8
1.2.3基于职能的计划分类9
1.2.4基于约束力的计划分类9
1.2.5基于程序化的计划分类10
1.2.6基于对象的计划分类10
1.2.7基于层次的计划分类10
1.3计划编制的原则和程序12
1.3.1计划编制的原则12
1.3.2计划编制的程序13
1.4制订计划的方法18
1.4.1甘特图法18
1.4.2滚动计划法21
1.4.3盈亏平衡分析法23
1.4.4线性规划法24
【本章小结】27
【思考题】27
第2章个人计划28
2.1个人计划概述30
2.1.1个人计划的定义30
2.1.2个人计划的重要性30
2.1.3个人计划编制流程31
2.1.4个人计划中易出现的问题32
2.2常见的个人计划33
2.2.1工作计划33
2.2.2学业规划35
2.2.3职业生涯规划43
2.3目标管理49
2.3.1目标管理的定义50
2.3.2目标管理的性质51
2.3.3目标设立的原则52
2.3.4目标管理的程序52
2.3.5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55
2.3.6目标管理的优缺点60
2.4时间管理62
2.4.1时间管理概述63
2.4.2时间损失分析64
2.4.3时间管理的基本原则64
2.4.4时间管理的方法71
2.4.5时间管理的工具74
2.5个人品牌管理76
2.5.1个人品牌的定义76
2.5.2打造个人品牌的目的77
2.5.3打造个人品牌的优势77
2.5.4个人品牌管理的理念和原则77
2.5.5个人品牌管理方法78
【项目实践】78
【本章小结】79
【思考题】79
第3章活动计划80
3.1活动83
3.1.1活动的定义83
3.1.2活动的作用83
3.2活动计划概述83
3.2.1活动计划的定义83
3.2.2活动计划的构成84
3.2.3设计活动计划的原则863.3活动计划模板87
3.3.1社团活动策划87
3.3.2企业内部员工活动策划89
【项目实践】91
【本章小结】92
【思考题】92
下篇:商业计划
第4章商业计划概述95
4.1商业计划96
4.1.1商业计划的定义96
4.1.2商业计划的价值和作用96
4.2商业计划的构成97
4.2.1商业计划的基本要点97
4.2.2商业计划的核心内容98
4.2.3商业计划书的编写流程100
【项目实践】100
【本章小结】100
【思考题】101
第5章商业机会102
5.1商业机会与需求的关系103
5.2需求的产生103
5.2.1需求的产生方式103
5.2.2需求产生的原因103
5.3需求的辨识104
5.4消费者需求洞察106
5.5消费者画像107
5.6市场调研108
5.7产品的原型设计109
5.7.1产品原型的定义109
5.7.2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原型设计109
5.7.3如何进行产品原型设计109
5.8产品的生命周期110
5.8.1产品生命周期110
5.8.2针对生命周期的产品营销策略111
【项目实践】113
【本章小结】114
【思考题】114
第6章商业模式115
6.1商业模式117
6.1.1商业模式的概念117
6.1.2商业模式的特征117
6.1.3商业模式的类型117
6.1.4商业模式的创新118
6.2商业模式画布119
6.2.1商业模式画布概念119
6.2.2客户细分和价值主张120
6.2.3渠道通路和客户关系120
6.2.4核心资源和关键业务121
【项目实践】121
【本章小结】121
【思考题】121
第7章行业、市场与竞争分析122
7.1行业分析123
7.1.1行业的概念123
7.1.2行业的划分方法123
7.1.3行业分析工具127
7.2市场分析132
7.2.1市场的概念132
7.2.2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133
7.2.3市场预测135
7.3竞争分析137
7.3.1市场竞争的概念137
7.3.2市场竞争分析工具138
【项目实践】139
【本章小结】139
【思考题】140
第8章营销计划141
8.1营销计划142
8.1.1营销的概念142
8.2产品策略144
8.2.1产品策略144
8.3价格策略149
8.3.1价格策略149
 
8.4渠道策略151
8.4.1销售渠道151
8.5促销策略153
8.5.1促销策略153
8.6互联网营销154
8.6.1互联网营销154
【项目实践】157
【本章小结】157
【思考题】157
第9章企业组织架构158
9.1企业组织架构的概念159
9.2企业组织架构的演变159
9.3初创企业组织管理162
9.4初创企业的基本框架163
【项目实践】164
【本章小结】165
【思考题】165
第10章创业企业融资166
10.1获得融资的重要性167
10.1.1多数企业为何需要融资167
10.1.2人际融资的来源168
10.1.3准备筹集债务或权益融资169
10.2权益融资来源171
10.2.1天使投资171
10.2.2风险资本171
10.2.3首次公开上市(IPO)172
10.3债务融资来源179
10.3.1银行贷款179
10.4其他融资来源179
10.4.1租赁179
10.4.2政府资助180
10.4.3战略伙伴180
【项目实践】180
【本章小结】181
【思考题】181
第11章创业企业财务管理182
11.1成本及成本控制183
11.1.1成本及成本控制概述183
11.1.2成本控制的内容184
11.1.3成本控制的分类185
11.1.4成本控制的方法185
11.2现金控制189
11.2.1什么是现金控制189
11.2.2现金控制方法189
11.3融资控制191
11.3.1融资风险成因191
11.3.2融资风险的阶段192
11.3.3风险控制193
11.4财务报表194
11.4.1财务报表概述194
11.4.2资产负债表194
11.4.3利润表196
11.4.4现金流量表197
11.5财务预算199
11.5.1产销量预算199
11.5.2成本费用预算199
11.5.3资金预算200
11.5.4预计利润表编制201
11.5.5预计资产负债表编制202
【项目实践】202
【本章小结】202
【思考题】203
第12章创业企业运营及风险防控204
12.1创业企业风险概述205
12.1.1非财务因素风险205
12.1.2财务因素风险206
12.2创业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防范207
12.2.1创业风险的识别207
12.2.2创业风险的评估209
12.2.3创业风险的防范212
12.3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特点214
12.3.1创业观念风险214
12.3.2创业项目选择风险214
12.3.3创业政策风险214
12.3.4创业资金风险215
12.3.5创业管理风险215
12.4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管理原则215
12.4.1树立正确的创业风险意识215
12.4.2慎重选择创业项目215
12.4.3加强资金管理和财务知识学习216
12.4.4加强创业团队内部管理216
【项目实践】216
【本章小结】216
【思考题】216
第13章新企业创办217
13.1成立新企业219
13.1.1企业法律形式219
13.1.2选择合适的企业法律形式220
13.1.3企业注册步骤223
13.1.4注册企业面临的法律和伦理问题228
13.1.5新企业的社会认同230
13.2新企业的管理232
13.2.1新企业管理的特殊性232
13.2.2新企业成长内容233
13.2.3新企业成长管理的技巧与策略233
13.2.4新企业的风险控制和化解234
【项目实践】237
【本章小结】237
【思考题】238
参考文献239
附录1:商业计划书样例241
附录2:学习知识要点及能力要点253
 
2016年6月,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这是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回归工程”、培养学生的“大工程观”是当今国际工程教育的主流理念。《华盛顿协议》对毕业生提出的12条素质要求中,不仅要求工程知识、工程能力,还强调通用能力和品德伦理;在实践上,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注重对目标达成的支撑及持续改进,与CDIO工程教育实质等效。
CDIO工程教育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以“预期学习结果”集合来驱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文化的设计,重视营造工程教育文化,其注重工程能力培养和基于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设计思想,对于国内工程类和相关专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施价值。
作为承载了教学改革思想的载体,融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品质教材,东软CDIO工程教育教材在注重理实结合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八大能力的培养,即: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价值观,实践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对社会的贡献。
CDIO工程教育教材是 CDIO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承载着课程和项目的教学内容,而且贯穿和体现了CDIO工程教育的理念、思想与方法,是在系统化理论的指导下,将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进行一体化设计,有机融合在教材体系中。教材的编写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充分体现“做中学”和“学中做”的思想,具有以下优势:
(1)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以案例为驱动,在做案例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做中学”;
(3)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程化教育方法,按照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展开项目及知识点的讲解;
(4)围绕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设计教材,实现同一专业下不同教材紧密的关联性;
(5)内容编排循序渐进,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6)适应柔性化教学变革,构建一体化、立体化教学资源。
CDIO工程教育教材可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
目前,CDIO工程教育教材的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尚需要通过改革的实践不断加以深化和持续改进,任重而道远。